今年,适逢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。说起中国的大运河,就不得不提隋朝大运河。这条大运河成为后来唐朝和北宋两代王朝的国家经济命脉,后来元朝的京杭大运河也是在这条大运河的基础上,截弯取直改造而来,继续深远影响着元明清三代王朝。
一般认为,大运河是由隋朝隋炀帝开凿而成的。其实,从运河史的角度来说,大运河并不能算是隋炀帝的一项“创举”,因为隋朝大运河是在旧有的运河河道之上开凿、连缀、疏浚、贯通而成的。因此,隋炀帝对大运河的贡献,一半是开凿,另一半则是贯通。
隋朝大运河,北至涿郡(今北京),南至余杭(今杭州),共分成四个部分,从北向南依次是:永济渠,从涿郡到洛阳以北的黄河口,沟通了海河水系和黄河水系;通济渠,从洛阳西苑到淮河口(今江苏盱眙),沟通了黄河水系和淮河水系,当时称御河,宋朝也称汴河;邗沟,连接了今天的淮安到扬州,沟通了淮河水系和长江水系;江南河,连接了京口(今镇江)到余杭(今杭州),沟通了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。
那么,隋朝大运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?它是在哪些旧有的河道之上建成的呢?这就要回顾隋朝之前上千年的运河史了。
先秦 诸侯争霸的军事运输
目前,中国可考的最早的运河,大约是在春秋时期的楚国和吴国。当时楚国位于汉水流域地区,吴国位于太湖流域地区,都是河流纵横、水网密布之处。因战争和运输的需要,这两个国家最先开始了运河的开凿。
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,最早开凿运河的是楚国。楚庄王时期(前613-前591),孙叔敖“激沮水作云梦大泽之池”,也就是在沮水下游拦截蓄水,引入云梦大泽,这项工程已经具备运河的性质。到楚灵王(前540-前529)时期,楚国也曾在郢都附近开渠通漕。
楚国的运河开凿规模还比较小,到了春秋后期,终于出现了比较大规模的运河工程。春秋末期,鲁哀公九年(前486),吴王夫差北上争霸,为了解决交通运输问题,开凿了一条南接长江、北连淮河的运河,世称邗(hán)沟。这项工程也是文献中第一条有明确开凿年代的运河。
这条运河之所以得名邗沟,是因为夫差在开凿运河的时候,同时于水口修筑了一座以邗为名的城,运河由邗城下流过,水随城名,就称为邗沟。这条运河河道一直被后代使用,虽屡有变迁,但名字一直被沿用。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,邗沟的古河道以及邗沟之名都被隋炀帝所采用了。
开邗沟之后4年(前482),吴王夫差又继续开凿了山东定陶与鱼台之间的运河,沟通了泗水和济水,也就是沟通了当时的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,这条运河被称作菏水。菏水开辟了夫差西进与中原诸侯争雄的水上通道,后来夫差与晋定公在黄池举行会盟,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。另外,菏水的开凿也让定陶成为了当时天下的经济中心。
到了战国时代,开凿运河的风气开始渐渐传到中原地区,出现了闻名于后世的鸿沟。鸿沟并不是一条单一的水道,而是由几条运河共同构成的水系,故而人们把这个水系中的几条运河统称作鸿沟。鸿沟的主水道由荥阳引黄河水东行,经魏国都城大梁,转向东南,最终注入颍水。其中,从大梁南流这段水道称作狼汤渠。后来楚汉时期项羽和刘邦以鸿沟为界划分天下,这里的鸿沟即是指狼汤渠,它也成为了隋朝大运河通济渠的前身。除此之外,还有一系列支流,共同组成了鸿沟水系。鸿沟的开凿,对魏惠王的称霸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总之,战国时代出于战争和运输的需要,出现了运河开凿的一段高峰。《禹贡》谈贡赋的运输以水道为主,正是战国时水运发达的反映。
秦汉 大一统帝国的命脉
秦统一六国后,为了继续征讨岭南和输送物资,开凿了一条非常重要的运河,这就是灵渠,今称兴安运河,沟通了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。灵渠的开凿对维护国家统一,加强南北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交流,产生了积极的影响。
从汉代开始,关东的经济开始持续发展,而关中地域狭小,人口承载量有限,逐渐出现了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,为了解决关中地区的粮食补给问题,也为了加强关中和关东的经济交流和运输,两汉兴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,其中就包括运河工程。比如汉武帝就任命齐人水工徐伯在京师长安附近开凿漕渠,东汉光武帝在洛阳附近开凿的汴渠和阳渠,其中汴渠也是隋朝大运河通济渠的前身,这些都是为了解决都城的粮食供给问题。
汉代除了在长安和洛阳两都附近开凿运河之外,运河治理的另一大成就就是对邗沟新道的改建。汉献帝建安初年,广陵太守陈登继续改造邗沟,开辟了自高邮向北直达淮安的西道,成为今日南起江都北至淮安之里运河的前身。
魏晋 纵贯南北的运河水道
从汉末乱世到魏晋,出于战争的需要,运河的开凿再次进入了一个高峰。曹操主政以及后来的曹魏时代,河北地区开凿了一系列的运河,如白沟、平虏渠、泉州渠、利漕渠等。这些运河有的是为了服务于邺城,有的是为了服务于战争(如北征乌桓、公孙渊,争夺淮南),这些运河使得河北和黄淮地区形成了发达的水运网络,为隋朝大运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。
西晋以后,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,南北运输需求加大,所以开凿南北向的运河逐渐形成趋势。最重要的成果,就是西晋杜预开凿了汉江到江陵的扬口运河,然后东南达巴陵(今湖南岳阳)。杜预开凿扬口运河,不仅使得江陵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,而且也标志着中国最早的纵贯南北的运河水道的形成。
根据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的推演,至西晋杜预开凿扬口完工时,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一条纵贯南北的水道交通线,这比隋朝大运河还早了三百年。大致航线为:由如今的北京通州地区开始,顺潞水经曹操所开的泉州渠,进入泒河,由泒河经过曹操所开的平虏渠,而到滹沱水和漳水;又由漳水经过曹操所开的利漕渠和白沟,而到黄河;又由黄河进入汴渠的上游,沿狼汤渠而下,由颍水入汝水;再由汝水的支流舞水,经过远在春秋时期楚国所开的舞水和泚水间的渠道,而入泚水;由泚水入淯水,由淯水入汉水,由汉水经过杜预所开凿的扬口渠道而入江;由江入洞庭湖,由洞庭湖入湘水,由湘水经过秦时史禄所开凿的灵渠而入漓水,由漓水入西江,再下去就可以到番禺城下。
不过,对于这条航道的通道能力和利用情况,笔者是持怀疑态度的。尤其是西晋以后,中国长期处于南北对峙状态,而运河是很容易淤塞,没有国家统一有组织的维护和管理,航路畅通就无法保障。另外,这条航道虽然实现了南北贯通,但航线过于曲折,利用情况必然不会太好,也几乎没有被文献记载。所以,即便这条运河航线早于隋朝大运河三百年形成,但是其所能发挥的历史功效是非常有限的。
重生 千年积累成就大运河
事实上,自西晋永嘉之乱后,运河的开凿就进入了低谷期,许多旧有河道都荒废或淤塞了。比如隋朝通济渠的前身汴渠,它在东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处于淤塞状态,其间只有刘裕和北魏孝文帝进行了疏浚和维护。
隋朝建立后,为了给平陈战争提供物资供给,隋文帝在开皇七年(587)下令在扬州开凿了山阳渎。事实上,在平陈战争中,山阳渎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,它是贺若弼大军进军建康的重要通道,几十万隋军将士的物资供给都是通过这条水道从北方输送到前线的。当然,隋文帝开凿的这条山阳渎也并非“原创”,它是在古邗沟的基础上疏浚而成的,既利用了古邗沟河道,也利用了天然湖泊,由于它北起山阳县境,故而得名。
总而言之,隋朝大运河,是在此前上千年运河开凿的基础上形成的。具体来说,曹操在华北平原开凿的白沟、平虏渠、泉州渠、利漕渠等一系列水道,成为了隋朝大运河永济渠段的雏形;魏晋时期在淮河流域开挖的一系列河道,成为了隋朝大运河通济渠段的雏形;六朝时期在江南开凿的运河,也成为隋朝大运河江南河段的雏形。
可以这样说,经过春秋以来一千多年的陆续营建,到隋统一中国之前,以中原地区为中心,贯通东西南北的中国大运河雏形已经初步形成,为隋唐时期运河大规模开挖整治、全线贯通,以及内河航运的大繁荣奠定了基础。
隋朝大运河无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,它沟通了海河、黄河、淮河、长江、钱塘江五大水系,贯穿了今天的北京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,是世界上航程最长、最雄伟的一条人工运河。而这项伟大工程,并非是一蹴而就的,在隋朝大运河之前,中国已经有了上千年的运河开凿史。正是这千年来的积累,才造就了大运河的奇迹。